top of page

什麼是濕壁畫

濕壁畫,原意是「新鮮」,是一種十分耐久的壁飾繪畫,泛指在鋪上灰泥的牆壁及天花板上繪畫的畫作,通常是先將研磨好的乾粉顏料摻入清水,製成水性顏料,再將顏料塗在剛抹在牆壁表面的濕灰泥,再等待灰泥乾燥凝固之後,便永久保存於牆壁表面。

把水性顏料塗在剛抹好的濕灰泥牆壁上的作畫方法。這種把研磨好的乾粉顏料摻入清水而製得的色彩,與灰泥一起乾燥凝固後,就成為牆壁的永久部分。由於濕壁畫風格浩大、耐久且表面不會反光,成為製作壁畫的理想方法。 
  布翁(Buon)式濕壁畫(或稱「真正的」濕壁畫)是最耐久的技術,製作過程如下︰在牆上連抹三層特別調配的灰泥和沙,有時再加上大理石粉。先敷上前兩層較粗糙的灰泥後,暫待它乾燥變硬。這時,已打好全幅構圖的藝術家就可把設計草圖描到牆上。最後抹上一層較細緻光滑的灰泥,塗抹的面積以一次能完成的工作量為限。接著小心沿著輪廓線描上此區邊界,讓接續部分的新灰泥邊緣或接點看不出來。然後,在這層新塗的光滑表層描摹,小心與牆壁上其他鄰接的繪圖部分一一對準接齊,再把其相關的輪廓和內部線條描到新鮮灰泥上。這種淺淡而精確的線圖可當作畫像上色的指南。
  正確配製的光滑表層能保濕好幾個小時。當畫家用水稀釋色彩並把顏色塗到灰泥上時,顏色被吸入表面,牆變乾硬時,顏料粒子會與石灰粒、沙粒牢牢結合。這使顏色能持久而抗老化,因為它們已成為牆面的一部分,不是外加的一層塗料。濕壁畫使用的這種材質使畫家需要高超的技巧,因為他必須在灰泥還沒乾的時候快速工作,而且畫錯不能塗掉重畫,必須用乾式畫法在新鮮灰泥上修正。 
  乾式濕壁畫是一種有點表面的畫法,牆壁用濕灰泥混合的材料塗敷,牆壁變乾後再用石灰水弄濕,趁著還濕的時候畫上去。其顏色不會滲入灰泥,而是和其他塗料一樣形成表膜。乾式濕壁畫總是比真正的濕壁畫略遜一籌,但在修飾方面比後者有用。
  濕壁畫的起源未知,但早在米諾斯文明時期(位於克里特島的克諾索斯)及古羅馬人(龐貝城)中就有使用。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是濕壁畫的輝煌時期,見於13世紀到16世紀中期的契馬布埃(Cimabue)、喬托(Giotto)、馬薩其奧(Masaccio)、安吉利科(Fra Angelico)、柯勒喬(Correggio)和其他許多畫家的作品。所有濕壁畫作品中最偉大的是米開朗基羅在西斯廷禮拜堂的繪畫,還有拉斐爾在梵諦岡的《宮室》壁畫。然而,到了16世紀中期,濕壁畫被油畫大幅取代。20世紀上半葉,這種技術由里韋拉(Diego Rivera)和其他墨西哥壁畫畫家短暫加以復興。

  • w-facebook
  • Twitter Clean
  • w-flickr
bottom of page